top of page
搜尋

當總統?蓋學校?愛因斯坦的選擇

已更新:2022年6月19日

作者:林雨夢

不要努力成為一個成功者,要努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952年以色列透過駐美大使邀請聞名國際的諾貝爾獎得主愛因斯坦教授回以色列擔任總統一職。愛因斯坦有智慧地回絕了這項邀請,雖有救國理想,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專業在於科學與教育而不是政治。尤其在當前的以色列,發展科學並建立一所世界水準的理工學院是愛因斯坦認為自己對整個猶太民族的責任與使命。回到德國後,愛因斯坦成立了以色列理工學院第一屆學會並親自擔任主席。日後他也在美國為他在以色列種植的這棵“知識之樹”四處籌募資金。對愛因斯坦而言,這就是他愛以色列的方式。他說:我要盡我所能地幫助我的民族。”

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於1923年訪問以色列理工學院

愛因斯坦知道猶太人有其獨特的民族性,如果用其他國家的教育體制與學習文化會大大的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與為求真理毀譽不計的民族精神,所以只有建立一所具有以色列特色的理工學院才能將猶太文化中對科學追根究祗的精神發揮到極致。就是這樣的精神,以色列理工學院出過3位諾貝爾獎得主,以色列高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和經理人中,有70%以上畢業於以色列理工學院。以色列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創始人或總裁,68%畢業於以色列理工學院;以色列電子行業的經理人中,74%持有以色列理工學院學位。知名的傑出校友有David Bohm(物理學)、Amos Horev(以色列前總統)、和Hossam Haick(AI) 等都為現代以色列科學做出的巨大貢獻。

科學是永無止境的,它是一個永恒之謎。阿爾伯特

愛因斯坦

1923年,愛因斯坦訪問以色列理工學院。他在學校種下了一棵棕櫚樹,該樹依舊屹立在以色列理工學院舊教學樓前。從此以後,只要有以色列理工學院的學生或教職員得到諾貝爾獎,這位得主就會在學校園區中再種一棵樹象徵著科學精神的傳承。這也是愛因斯坦對於教育的看法,任何再偉大的人都有畫下休止符的一天,只有對科學永無止境的研究與對直理永不放棄的追求,才是讓以色列理工學院永遠發光發熱的最大原因。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 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的 在因素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如今以色列有新創之國的美稱,科技創新能力排名全球第五。全球發表科技論文占比0.9%為以色列世界人口占比0.1%的9倍。人均專利申請數量全球第4名。人均創新企業數量與人均擁有高科技公司均排名世界第一。每100萬人中就有8000多名研發人員,人均佔比世界第一且為美國的兩倍。而這一切也都有以色列理工學院的影子在其中,這個孕育科技的搖籃,讓許多原本荒誕且不切實際的狂想,在一次又一次的實驗與追尋中,變成實際且可量化、可生產、可驗證的科學果實。



以色列科技領域第一學府歡迎你的加入- https://int.technion.ac.il/



6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