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雖千萬人,吾往矣 - 丹.謝赫特曼的諾貝爾獎之路

已更新:2022年6月19日

作者:林雨夢

讓我們推進科學,為所有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丹.謝赫特曼



Prof. Dan Shectman in 1983, shortly after his discovery. Photo Credit- Technion

和氏璧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有一個楚國人卞和,發現了一塊含有美玉的璞石。他把這塊石頭獻給了君王,君王以為他是騙子,處罰了他。他第一次失去了他的左腳,第二次失去了他的右腳,他哭了三天三夜。別人以為他是為失去雙腳而哭。他說「我不是」,我是為美玉被當做石頭,忠臣被誤認為騙子才哭。最後,第三次他獻上了這塊石頭,楚王製成了和式璧,並成為秦、漢、魏、晉、隋、唐等歷代王朝的傳國璽。這個故事看似荒誕,但在地球彼端的以色列Technion理工大學正在大肆慶祝他們的傑出科學家丹.謝赫特曼(Prof. Dan Shechtman)得到諾貝爾獎十週年的這位主人翁丹.謝赫特曼與他發現的「准晶體」分子結構,就是現代卞和與和氏璧的最佳寫照。

1975年他加入了以色列理工學院材料工程系。在一連串的實驗後,1982年他發現「准晶體」,從而開創了化學界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但好幾年的時間,丹.謝赫特曼卻因為這個完全顛覆化學界認知的新領域遭到科學界的敵視。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前輩萊納斯·卡爾·鮑林說他在「胡說」並說出「沒有准晶體,只有偽科學家。」他的研究小組組長告訴他「書本沒有問題,你才是問題」,並請他「停止讓團隊蒙羞。」

謝赫特曼感到很沮喪。將近有十年的時間,孤獨是他唯一的朋友,實驗室是他唯一覺得溫暖的地方。化學界的學者試圖透過孤立、遊說研究機構停止他的計劃與經費、串連抵制他的演講與教學等方式迫使他放棄他的理論學說。但他的回答永遠只有一句話;「課本不一定是對的,讓科學說話。」

最後,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諾貝爾獎委員會說:「他的發現顛覆了化學世 界的認知並迫使世界重新思考他們對於物質本身的看法。」2011年,丹.謝赫特曼因此項發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然而,後來有化學界的研究指出,他並非是第一個發現「准晶體」的人,但卻是第一個為「准晶體」與整個化學界為敵,並用科學證據說服全世界的第一個科學家,而其他人都在現有科學理論的反駁之下都放棄了,所以此獎對他而言是實至名歸。


Prof. Dan Shechtman in 2010. Photo Credit- Technion

對於一般人來說,諾貝爾獎有如學術界的最高峰,當您攀上之後,再也無峰可登。但對丹.謝赫特曼來說,卻不是如此,他透過自己的自身經驗了解到:只有「創新與科學」是以色列唯一的道路。在1980年代,就開始在以色列鼓吹厚科技(deep tech)創業,並提倡新創教育,他更在1986年於以色列理工學院(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開設全國第一堂創業課程,因此,他又被稱作以色列的科技創業教父。

透過演講授課改變學子的觀念,也透過他的知名度影嚮以色列政府對於新創產業的重視,近年來,以色列政府在推動新創資金鼓勵方案上不遺餘力,在所有政府主要部門設立總科學顧問職位,與跨國企業合作,不斷為初創公司引入支援和指導,逐年提高業界研發水平。

以色列打造了不怕失敗又開放的創業環境,被封為新創之國(The Startup Nation),全球的創業家因此趨之若鶩。丹‧謝赫特曼教授認為:「沒有天然資源的以色列,人才是唯一的資源,必須讓這群菁英發揮潛能,而創業是讓潛能極大化的最佳路徑。」並提出五大促進創業的秘訣,包括普及基礎教育、重視科學教育、政府政策的支持、有競爭力的團隊與廉能政府等。他認為亞洲人害怕失敗的心態是科技創業的最大阻力,丹.謝赫特曼強調失敗並不可恥,但如果懼怕失敗,那才真的是失敗。就像他的例子,不斷的失敗、不停的被排擠、不斷的嘗試,終有成功的一天。而你的成功,也會讓世界與社會更好。


With Prof. Dan Shechtman in Longshan Temple, Taipei

2018年丹.謝赫特曼教授受邀來台,在使館的安排下,嫁來台灣八年的我,有幸成為他此行的隨行顧問,只見他無論在車上或在景點對於台灣的文化風俗與現況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他的好奇心讓我明白,原來這就是他成功的密訣:事事好奇、追根究祗與科學精神。我打電話恭賀他得到諾貝爾獎十週年,並告訴他Technion 正為他的諾貝爾獎得獎十週年舉行慶祝活動,他只是淡淡的說聲「謝謝」,並告訴我他現在正在美國繼續為他的創新理念做分享與演講。而這就是我認識的丹.謝赫特曼教授,一個為了自己覺得是對的事情可以奉獻一生的溫暖長者。




以色列科技領域第一學府歡迎你的加入- https://int.technion.ac.il/






12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